第十三章 少恩而狼虎心的秦始皇?(1/2)
历史的发展往往不仅仅是沿着必然性的轨道直线前进,有时一些偶然性的因素也会影响历史的进程。
在众多的偶然性因素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心理及性格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这是曾和秦始皇亲密工作的尉缭对秦始皇性格的评价。
事实上也基本如此,崇尚权力、敏感猜忌、自傲自负、惧怕议论、自卑孤僻、残忍狠毒都可以成为他的性格标签。
秦始皇性格的形成与与他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都息息相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与经历对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能从童年往事中找到它的底蕴和心理潜影。
特别是童年美好的事物和悲惨的遭遇,以及摧残压抑自己按照个人的天性及天赋潜能,自由健康地成长的东西。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他的父亲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当时安国君之子,但此时的身份是秦国派往赵国的人质。
而母亲则经历了由能歌善舞的女伎到吕不韦的小妾再到异人妻子的变化。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父母的地位都有提高,
但仍存在着生死(秦赵两国交战)、舆论(对母亲身份的议论和对嬴政出身的猜测,嬴政的出生问题是一个历史悬案,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做了截然不同的记载,一说是异人的儿子,一说是吕不韦的儿子)等方面的压力。
在他3岁时,秦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作为秦国人质的异人和嬴政,及其全家人的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
这时吕不韦为了不使自己的投资泡汤,通过贿赂守城官吏的办法,使异人逃回秦国,却把嬴政母子丢在了赵国,成了一个弃儿,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虫。
从此,他们母子在赵国过着东躲西藏、心惊胆战的亡命生活,直到嬴政9岁时,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是为秦孝文王,嬴政的父亲异人被立为太子,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主动将嬴政母子送回秦国。
嬴政的最初记忆中,有的便是被父亲无情抛弃和被敌国追杀的可怕经历。
在这6年期间,任何人的告密和揭发,都可能导致母子俩命丧敌国,对任何人都不得不心存戒心。
这无疑留给他幼小心灵的是黑暗、恐慌和不敢见人的自卑。
这种“早期记忆”或称“童年阴影”对于他来说是十分强烈的,否则就不会在后来秦军攻陷邯郸后,亲临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所有曾有仇怨的邯郸故人全部坑杀。
秦孝文王仅仅在位三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异人很快由储君成为秦国的国王,是为秦庄襄王。
小小年纪的嬴政目睹了父亲由落难公子到储君再到秦国国王的过程,也与母亲一起经历了在赵国由逃犯到座上宾、又回到秦国成为王后和太子的戏剧性变化。
在这期间,嬴政肯定会感受到别人由轻视、威胁、嘲弄到巴结、畏惧、逢迎的态度转化。强烈的炎凉、冷暖对比,不同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使嬴政几乎从产生记忆的时候起,就体会到了权力的神奇魔力。
好在嬴政的祖父和父亲都属短命而亡,13岁的时候,父亲秦庄襄王去世,嬴政成为秦国的君主,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
但是,此时的他仅仅是坐在了那里而已,权力实际操纵在他的母亲和以“仲父”身份辅政的丞相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不仅大权在握,而且与太后保持着暧昧关系。这时的秦国,人们几乎是只知道有吕不韦,而不知道有秦王政。
在众多的偶然性因素中,重要历史人物的心理及性格对政治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这是曾和秦始皇亲密工作的尉缭对秦始皇性格的评价。
事实上也基本如此,崇尚权力、敏感猜忌、自傲自负、惧怕议论、自卑孤僻、残忍狠毒都可以成为他的性格标签。
秦始皇性格的形成与与他所生活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个人经历都息息相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童年生活与经历对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每一个人的性格中,都能从童年往事中找到它的底蕴和心理潜影。
特别是童年美好的事物和悲惨的遭遇,以及摧残压抑自己按照个人的天性及天赋潜能,自由健康地成长的东西。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出生在赵国首都邯郸。他的父亲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子,当时安国君之子,但此时的身份是秦国派往赵国的人质。
而母亲则经历了由能歌善舞的女伎到吕不韦的小妾再到异人妻子的变化。在商人吕不韦的帮助下,父母的地位都有提高,
但仍存在着生死(秦赵两国交战)、舆论(对母亲身份的议论和对嬴政出身的猜测,嬴政的出生问题是一个历史悬案,因为太史公在《史记》中的秦始皇本纪和吕不韦列传中做了截然不同的记载,一说是异人的儿子,一说是吕不韦的儿子)等方面的压力。
在他3岁时,秦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作为秦国人质的异人和嬴政,及其全家人的生命随时都受到威胁。
这时吕不韦为了不使自己的投资泡汤,通过贿赂守城官吏的办法,使异人逃回秦国,却把嬴政母子丢在了赵国,成了一个弃儿,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虫。
从此,他们母子在赵国过着东躲西藏、心惊胆战的亡命生活,直到嬴政9岁时,秦昭王去世,安国君继承王位,是为秦孝文王,嬴政的父亲异人被立为太子,赵国为了讨好秦国,主动将嬴政母子送回秦国。
嬴政的最初记忆中,有的便是被父亲无情抛弃和被敌国追杀的可怕经历。
在这6年期间,任何人的告密和揭发,都可能导致母子俩命丧敌国,对任何人都不得不心存戒心。
这无疑留给他幼小心灵的是黑暗、恐慌和不敢见人的自卑。
这种“早期记忆”或称“童年阴影”对于他来说是十分强烈的,否则就不会在后来秦军攻陷邯郸后,亲临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阬之”,所有曾有仇怨的邯郸故人全部坑杀。
秦孝文王仅仅在位三天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异人很快由储君成为秦国的国王,是为秦庄襄王。
小小年纪的嬴政目睹了父亲由落难公子到储君再到秦国国王的过程,也与母亲一起经历了在赵国由逃犯到座上宾、又回到秦国成为王后和太子的戏剧性变化。
在这期间,嬴政肯定会感受到别人由轻视、威胁、嘲弄到巴结、畏惧、逢迎的态度转化。强烈的炎凉、冷暖对比,不同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使嬴政几乎从产生记忆的时候起,就体会到了权力的神奇魔力。
好在嬴政的祖父和父亲都属短命而亡,13岁的时候,父亲秦庄襄王去世,嬴政成为秦国的君主,登上了最高权力宝座。
但是,此时的他仅仅是坐在了那里而已,权力实际操纵在他的母亲和以“仲父”身份辅政的丞相吕不韦手中。
吕不韦不仅大权在握,而且与太后保持着暧昧关系。这时的秦国,人们几乎是只知道有吕不韦,而不知道有秦王政。